90后导演的惊喜之作!接地气的国产片,太久没见了

有这样一部电影,如果非要中肯地评价,我想称它为好看的“烂片”。

说它烂,是因为质感平平,比电视剧还像电视剧。没有大制作、没有知名演员、主创是清一色的生面孔,剧情是小老百姓的家长里短,平庸中略带一丝狗血...

但说来奇怪,它竟然意外地好看,看得人有滋有味、感同身受,深深地被打动:《老大不小》







2020年,北京。

老邱一家三口人,蜗居在北京老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。

这年头,人们多半认为,哟,老北京人,肯定特有钱吧?

不,老邱就穷,特别穷。房子小,十几平米的小屋,挤进了一家三口人。






没厕所,解手要去胡同拐角的茅厕蹲坑;

儿子们都老大不小了,连个卧室都没有,只能睡上下铺铁皮床...

老邱这辈子最大的念想,就是等着、盼着,恨不能烧几柱高香,祈祷家里这个破院子,赶紧拆迁...






老婆走得太早,只留下老邱,和两个儿子。

老邱没啥本事,这些年日复一日、早出晚归,只靠开一辆出租车,赚那么点辛苦钱。

人虽然穷,但志不短。老邱摇杆直挺挺的,就算苦日子,也被他过得有滋有味。

每天开着车,出了胡同,第一件事就是停在马路边,把车子从里到外,擦得油光锃亮。这是全家人的饭辙,务必仔细对待。






回了家,既当爹、又当妈。包饺子、炸酱面,样样能干。

兜里有闲钱,就去超市买临期罐头,既能当甜品吃,留下来的罐子,还能装炸酱。

就这么省吃俭用的,老邱一个人拼死拼活,好不容易把两个小伙子拉扯大...







再说老邱这两个儿子,却没一个争气的。

老大邱磊,打小就是个胡同串子,整天嬉皮笑脸,连大学都没考上。找了个公司混日子,一个月几千块钱,除去日常开销、补贴家用,一分一毛也攒不下。

一把年纪了,也不谈对象。院里的姑娘对他有好感,他还牛气轰轰的,对别人爱答不理...







老二邱硕,更不像话。

马上高考了,不学无术。跟一群小哥们儿混在一起,逃课、上网、打架...

老师动不动就打电话:你儿子呢?咋又没来学校?

老邱怕得罪老师,只好赔着笑脸,给儿子打掩护:不好意思,孩子病了,我这一忙,忘给他请假了...







天天看着两个小混蛋,老邱也发愁,对着老婆的旧照片唉声叹气:你说,回头我要是下去找你了,这俩臭小子,可咋办?




但没想到,这一天来得这么快。

这天,老邱如常开车拉活,围着北京城的大街小巷,东游西窜...

突然,肚子里一阵剧痛,眼前天旋地转,额头流下豆大的汗珠,勉强把车停在路边,就昏了过去,不省人事。

路上的好心人见了,把老邱送到医院。可这一进去,就再也没出来...



这部《老大不小》是一部小成本国产片,90后导演拍摄,今年7月于爱奇艺平台播出,没在院线公映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网络大电影”。

说真的,提起网大,我都觉得头大。

一直以来,我们对这种电影的认知,通常是成本极低、制作敷衍、靠大尺度和奇怪的妖魔鬼怪博眼球。赚一波快钱,干完就走...

但这部片,算是给网大正名了。



它的故事既普通、又平凡,一句话概括就是,一个既没有钱、也没有拆迁房的普通北京家庭,向波折不断的x蛋生活奋力抗争。

但它的风格朴实、接地气,演员表演真诚自然,场景情节很容易让人共鸣,有诙谐、有感动,平淡中,自有一份诚挚和动人。

因此有网友评论:奇怪的很,电影本身的编排和拍摄有些平庸和稚嫩,故事本身套路得并无想象,但还是顺畅又平滑地看下去,感受到了松弛和真挚的力量。






故事的发生地在北京,主角一家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,整部片子从里到外,透着一股浓浓的老北京味儿。

四合院里乱七八糟、挤挤挨挨,一个院子里,堆满了几户人家的杂物。晾衣杆、洗衣机、盆栽、老木桌椅、杂物柜子...

摆放随意、毫无章法,却又乱中有序。

人们管这叫生活气息,是一地鸡毛蒜皮,经年累月才堆集出的在地文化...






院子中央,横着个水泥垒出的大水池,别小瞧了它,这玩意儿可是整座院子里,每个人一天的开始。

先举着漱口杯在水池边刷了牙、洗了脸,接下来喝的那碗豆浆、吃的那根儿油条,才倍儿香。

片中对老北京胡同的演绎,也非常传神。尤其是那份独属于四合院、胡同邻居间的情谊,看得人心神舒畅...

同一条老胡同里,住的都是从小玩到大,天天见惯了的人。

摊煎饼的、修车的、理发的、坐门口下棋的...

邱磊早上起床出个门,一路挨家挨户问候个遍,逢人都要打个招呼、拌一拌嘴。哪怕根本没话可说,也能搜肠刮肚,捡两句出来逗贫,再跟李大爷问个好、和张大哥道声早...



以北京为舞台的影视作品有很多,但很可惜,它们更喜欢展现北京的喧嚣、繁华。马路平整开阔、高楼鳞次栉比、城市霓虹耀眼、街上人头攒动,一派国际大都市的景象...

这的确也是北京其中一面,一国之都,繁荣昌盛,蓬勃发达...

但是,却始终少了那么点人情味。



而这部片,却选择这么接地气的角度,呈现了一个没那么光鲜亮丽、甚至是有些邋遢的北京,却反而让人眼前一亮。

我甚至认为,这些最朴实的东西,才是繁华隐去后,这座城市最让人着迷的本来面貌...



场景以接地气取胜,故事和情感,同样也用生动真实的细枝末节,给人共鸣。尤其几段吃饭的戏码,让人印象很深...

老邱和儿子的一顿炸酱面,两人围着一米见方的桌子,煮好面的大锅摆在桌上,热气腾腾,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面香。

洗得干干净净的玻璃罐子,装满了老邱新炸好的酱。父子俩你一言、我一语,边聊家常,边挖出一勺酱,拌了一大碗面...



父亲去世后,邱磊又拿出了那罐酱,瓶子已经空了一半,酱剩得不多了。邱磊挖了一勺,然后小心翼翼地盖好,说了句:吃一顿少一顿了...

邱磊一向乐观,平时又总是没正经。即便是父亲去世,也很少见他悲伤、痛苦。可唯独对着父亲留下的这一小罐炸酱,却既是眷恋、又是不舍。



我想,创作出这个细节的人,一定也经历过相似的,与亲人离别的痛苦。

这份悲伤,可能不会太及时,也不漫长。却在很多平淡、又不值一提的瞬间,突然涌上心头。

这个瞬间,可能就是吃了那罐父亲亲手做的酱、或者为母亲种下的花浇了水、甚至是回家路上买了块点心,盘算着拿去给奶奶吃。

可转念一想,酱绝版了,吃完就没了、花没人再浇了、点心拿回去,还能给谁吃?痛苦和思念,才突然渐渐清晰...



邱磊唯一一次吐露心声,也是在饭桌上。

父亲死后,为了养活弟弟,邱磊白天工作,晚上也不敢歇着,兼职代驾,一门心思赚钱...

朋友来看他、暗恋的女孩来劝他,他还是玩世不恭、嬉皮笑脸,一如既往。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,既不难过,也没叫苦。

这天,代驾的路上,有个车主,请邱磊吃了顿烧烤。

烧烤摊上,几瓶酒下肚,邱磊突然感慨:老爷子走了以后,我一滴眼泪都没流过。我呀,就是想多赚点钱...

邱磊还是笑嘻嘻的,但这个模样,却让人格外辛酸。

他心里是苦的,既酸楚、又难过。父亲走了,弟弟还长不大,只剩他一个人,还在拼命撑起这个家,小心维持着最后一点体面。



但这份苦,能和谁说?

朋友面前,不敢说、女孩面前,没脸说、见了弟弟,更不忍去说。反而是和素昧平生的陌生人,才敢肆无忌惮,把这份无奈、辛酸,一股脑的,倒了个干干净净...

这一幕太真实了,有多少人经历过这种时刻,活着活着突然发现,心里有苦,却说不出了。要么是没人可说,要么是即便说了,也没人听了...



邱磊说:这人要是真苦,就哭不出来了。

依我看,还少一句。人要是真苦,也说不出来了...





片中提到,这个故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。但我搜遍全网,没找到人物原型。

仔细想想,还找什么人物原型?

街上、地铁上、写字楼中、火车站里…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你我,不都是人物原型?

经历沟沟坎坎、磕磕绊绊,命运很少眷顾,时常忍受不公,却依然拼了一口气,咬紧牙关,一条道走到黑…



这不只是老邱一家子的故事,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。

电影里,老邱突然去世,两个老大不小的儿子,遭逢变故,尝尽了生活的苦楚,一夜长大。

电影外的我们每个人,又何尝不是在生活的一滩烂泥里摸爬滚打、苦苦挣扎...



戏里戏外,隔着一块屏幕,我们过着各自不同的人生、经历着各不相干的起伏。

唯一相同的是,我们都没被生活打趴下。

我曾听过这么一句话,意思是说,生活像一杯浓茶,入口是苦的、又很涩。但你咬着牙、忍着难咽下去了,仔细品一品,回甘还能尝到甜。

的确,生活就是这样,迎面而来的,可能全是打击和困难。但你咬着牙、忍着难挺过去了,你会发现,自己就是生活中的英雄。

推荐阅读